上海到日本零元机票背后,航空公司靠什么赚钱
2024-06-16 【 字体:大 中 小 】
春节过后,到各地的机票价格“跳水”的消息开始在互联网蔓延,甚至有旅客贴出了上海到日本零元的机票预订截图。该截图中,机票为2月25日上海-大阪的单程不含税票价,由春秋航空执飞,但是这条航线税费超过400元,因此下单需要支付含税总价402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张截图来自某订票平台,如果查看春秋航空官网或者APP,并没有不含税零元的票价,而是最低9元(不含税)。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零元机票并非由航空公司放出,而是相关代理或者平台在航司9元机票基础上进行的补贴。为了争抢更多乘客,如今不少代理都会通过自费补贴的形式,再依靠叠加保险或者租车等附加服务收费赚钱。
春节之后是传统淡季,航空公司放出低至9元的机票,是为了吸引非刚需出行乘客。查询春秋航空APP可知,不仅是日本,包括新加坡、韩国济州岛在内的多条上海出发航线的不含税票价也都是9元起。如果是2月底去日本、3月初回来,往返的不含税票价为18元。这样的票价比疫情前的同期更便宜,凸显了疫情后旅客出行“旺季更旺,淡季更淡”的特征。

业内人士解释称,事实上,在一个航班上,这样的特价票舱位并不会放出太多,属于“垫仓”的作用。类似春秋等低成本航空,会通过特价票来尽量提高客座率。而这样的特价票,往往都有苛刻的出行条件要求,比如不能托运行李、不能退改签、没有餐食等。
同时,春秋航空也提供更高舱位的机票,可以享受免费的托运行李额,或者更宽敞的座椅空间,退改签的费用也不一样。据悉,在春秋航空的飞机上,客舱的第一排、第二排座位被改造成“商务经济座”,比普通的经济舱多20%—40%的腿部空间,购买“商务经济座”的乘客还可获得专用值机柜台、优先登机、免费行李额的优惠,而机票价格也会更贵些。
近年来,不少全服务航空公司也开始学习低成本航空的模式,将不同的服务分拆销售,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乘客。
比如国有三大航之一的东航,就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上推出“基础经济舱”,在原有座椅、餐食、娱乐设施及客舱服务基础上,有条件地提供更优惠的票价和行李额,但在退改、升舱、选座、值机权益上会有所限制。此外,还有“灵活经济舱” “超级经济舱”等更多不同的舱位产品,涵盖不同的服务,卖给不同需求的经济舱乘客。
而从全球来看,最大的30家传统航空公司中,有超过20家实施了类似东航在不少国际航线上推出的经济舱不同服务和价格分级的“品牌运价”,甚至包括连年获评五星航空的新加坡航空。
这样的变化,也与航空公司随着航线网络的拓展,面临的旅客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如今一家航空公司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户群,就需要围绕低、中、高端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形成差异化的服务产品体系。当然,对于差异化服务的概念,还需要航空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对各种差异化的服务标准进行更清晰展示,以及持续通过对外传播进行科普。慕青青

猜你喜欢

港股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 预计市场关注重心将转移至业绩


在国台酒,看中国白酒的核心科技:微生物学


恒瑞医药(600276SH):拟推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


6月24日十大人气股:市场亟待主线效应


“五一”假期前三日,北京口岸入境外籍旅客同比增长808%


全国政协委员、三棵树董事长洪杰:大规模启动焕新消费 拉动内需市场


银价重挫失守关键支撑!白银日内交易分析:银价料还有近3%大跌空间


用经典之光 点燃品牌价值 完美芦荟胶诠释国货新经典


容百科技最新公告: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2779万元 同比下降9729%


炒股股票配资平台:高杠杆下的风险与机遇


面向端侧生成式AI时代,能“一芯多用”吗

映宇宙(03700HK):上半年总收入达到3533亿元 同比提升13%

梁思成与林洙结为夫妻,林洙晚年透露:比起林徽因,先生更爱我_历史_丈夫_细节

北森控股(09669HK)9月10日耗资639万港元回购18万股

遇害邯郸银行董事长系“燕赵文化英才”

股市杠杆:玩转高风险高收益的双刃剑

2024年3月28日会东县堵格牲畜市场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价格行情

海能技术北交所上市首日平收 募资109亿东方投行保荐

公司日报新能源板块爆发 电池50ETF(159796)飙涨918% 800ETF(515800)成交放量达326亿元

福州之旅:探访江南五山十刹之一,又被誉为“江南第一丛林”

中金:汇金再度增持ETF释放积极信号


首程控股携多款前沿机器人产品亮相中国香港


道达投资手记:是时候抄底了吗?


以旧换新加力扩围 撬动消费升级新支点


债市“科技板”将重塑投行核心能力边界——专访中泰证券投行委债券与结构金融总部总经理吴昱


特朗普关税政策令美联储陷入两难困境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电站具备发电条件


邮传百年,共赴美好——探访文物里的“咖啡支行”


黄金突破3300美元!有人借贷炒金一天亏掉6年工资,消费者:脑子冰凉


进厂“试用期”一年,人形机器人“转正”还要跨过几道坎?
